梦见化妆结婚 伴娘死了-梦见化妆结婚 伴娘死了什么意思
夺妻之恨,被唐玄宗抢了媳妇的寿王李瑁是如何反击的?
唐玄宗李隆基,在儿子李瑁十九岁时,为他娶了十四岁的杨玉环。杨玉环不但相貌出众,性格也非常的温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李隆基对这个儿媳,非常喜欢,于是产生了占为己有的想法。本来杨玉环和寿王李瑁夫妻俩非常的恩爱,李隆基三番五次的把杨玉环接到宫中。时间长了又怕寿王李瑁产生怀疑,唐玄宗便以为皇太后祈福的名义,让杨玉环出家,又为李瑁娶了一个老婆韦氏,寿王李瑁无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妃子,离自己而去,忍受着离别的痛苦。
杨玉环出家没有几天,便成了他的后妈寿王李瑁憋气,窝火。这就是皇权,无力反抗。于是对他的父亲李隆基,非常憎恨,报复想法油然而生,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寿王李瑁在精神上隐受着巨大的折磨。他只好忍着……时间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长安失守,杨玉环被处死在马嵬坡。
李隆基被李亨发动的兵变逼的实在无奈,于是让陈玄礼传圣旨给李亨,内容是关于李亨登基的事项,可正赶上陈玄礼没有空。于是寿王李瑁有机会担此重任,他传达的旨意是,皇上年龄已高,皇位让给太子李亨,李亨接到这样的圣旨,名正言顺地当了皇帝,
李亨说他的皇位是父皇让给他的。实际是礼瑁帮了他一个大忙,寿王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父皇失去钱权利,这是他报复父皇夺妻的最好办法,他只能做这些了。
按常理,老婆被人抢了,反击是必然的,哪怕那个人是皇帝,是亲爹。所以,才有后来的种种臆测。放大镜之下,愣是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说李瑁以给养父守孝为名,故意让王妃的位置空悬三年,逼得唐玄宗与杨贵妃三年内,只能保持地下情。
直到李瑁守孝期满,唐玄宗赐婚李瑁,有了新王妃,似乎人们也就淡忘了杨贵妃,于是唐玄宗才敢堂而皇之地纳媳。
其实都是后人的臆测,找点话题八卦八卦,博点眼球而已,站不住脚。
唐朝的历史有两本记载,一本叫《新唐书》,成于北宋;一本叫《旧唐书》,成于五代后晋。这两本书在很多史料记载上,存在分歧。比如关于杨贵妃入宫的记载,就存在两个版本。
《旧唐书》说: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
《新唐书》说: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
按《旧唐书》说法,唐玄宗与杨贵妃第一次见面时,杨贵妃已经出家。按《新唐书》记载则是两人见面后,唐玄宗为掩人耳目,令其出家。顺序不一样,性质就完全不同。按第一种说法,杨贵妃在与唐玄宗见面前,与李瑁已经中断夫妻关系。第二种说法则是因为有了不正当关系,才用出家来掩人耳目。
有人说《旧唐书》不可靠,很可能是唐玄宗篡改。胡说八道!《旧唐书》是后晋时期石敬瑭下令编撰的,唐朝都灭亡几十年了,唐玄宗怎么左右得了?反而《新唐书》受到诟病更多,它成书比《旧唐书》晚,为何却能得到不一样的史料?
我不是在为唐玄宗洗白,他纳媳的行为该受到谴责。不过,这件事之所以成了糊涂账,跟后人的添枝加叶,肆意渲染后很大关系。
就拿所谓李瑁反击这个言论来说吧,明显漏洞太多!
其一、李瑁为李宪守孝,与王妃位置空悬没有必然联系
杨贵妃出家后的第二年,宁王李宪去世。李宪是李瑁的养父,李瑁提出为李宪守孝三年。有人说,李瑁此举就是故意堵住唐玄宗赐婚,让王妃位置空悬。只要王妃位置空悬,唐玄宗就不敢堂而皇之地纳杨贵妃。
这个说法太牵强,逻辑性不强。我们看看结果:天宝四载,武昭训之女被赐为寿王妃,同年前寿王妃杨氏,正式被册封为贵妃。同一年办两件事,这哪是有意低调回避?而且将杨氏直接册封为贵妃,唐玄宗有刻意低调处理的意思吗?
另外,很多人并不知道古人守孝的规矩,所谓守孝三年,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是27个月。也就是说,李瑁为李宪守孝,到天宝二载就结束了。如果唐玄宗想在这件事上做文章,他应该在天宝二载就赐婚,而不是拖到天宝四载。
其二、李瑁要真想反击,根本不需要这种不疼不痒的手段
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同意离婚!唐玄宗能强迫儿子儿媳离婚,然后再纳媳吗?肯定不敢,他只能打破牙齿肚里咽。
或许有人说,这么做就是找死。也许会有危险,其实更安全。***如李瑁以极端的方式,阻挡在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唐玄宗还敢堂而皇之地对付李瑁吗?还能把杨贵妃搞到手吗?所有见不得光的事,只能悄悄进行,唐玄宗根本不敢跟李瑁撕破脸。
所以,一旦李瑁不同意离婚,唐玄宗不但束手无策,更不敢对李瑁下手。
其三、杨贵妃就是李瑁献给父亲的礼物
很多人说李瑁和杨贵妃夫妻恩爱,证据呢?在哪儿?胡乱猜测而已。根据有限的资料,我们无法断定他们夫妻感情的深浅。即便他们有感情,当唐玄宗一脚***来后,李瑁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满足父亲,拿老婆献媚;二是拒绝。
这两个选择如何做,杨贵妃的态度其实很重要。从后来的情况看,杨贵妃至少很享受在唐玄宗身边的生活,也许有不情愿的成分,至少也有乐于接受的意思吧?
从李瑁的角度看,没有证据表明,杨贵妃在他心目中有多重要的位置,阻碍他献出杨贵妃唯一的障碍,不是感情,而是面子!
面子和实惠,哪个更重要?其实对李瑁来说只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而已!唐玄宗干的这件事,就是不要脸的事,当儿子的还怕面子?
所以,李瑁对夺妻究竟有没有恨,有多少恨,很难说,反击更无从谈起,顶多有几分怨言而已。皇权面前,他又能如何,何况干出禽兽之事的是自己的父亲。李瑁能做的最多是把怨恨埋在心里,满脸笑容配合父亲演戏,至于反击,让后人臆想去吧!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个个都是绝色之姿,倾国倾城。其中的杨贵妃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他和唐玄宗李隆基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让人为之感慨,《长恨歌》全篇就详细的描述了玄宗与杨贵妃如胶似漆的感情。但是有一点为人诟病的就是,杨玉环一开始并非唐玄宗的妻子,而是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妻子,从***上说,这相当于公公夺走了儿媳,不论如何洗白,都是有违人伦的。怀有夺妻之恨的李瑁虽然获得了象征性的补偿,但是这种屈辱没有男人可以忍受,那么李瑁是如何隐忍下去,并最终抓住机会反击的呢?
***二十二年(734),唐玄宗为女儿咸宜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仪式,杨玉环与她的叔叔一同出席宴会,就是在这场婚礼宴会上,寿王李瑁见到了杨玉环,并为她的姿色而倾倒,最后在其母亲武惠妃的牵线下,十六岁的杨玉环嫁给了李瑁。
三年后,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去世,失去了挚爱的李隆基郁郁寡欢,此时有人告诉李隆基,说杨玉环姿色冠绝天下,并且神似武惠妃。玄宗一听来了兴趣,前往寿王府以看望儿子的名义去见杨玉环。结果果然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吸引,唐玄宗下定决心要得到这个儿媳妇。按照李治,李世民,武则天之间的前车之鉴,玄宗下令让杨玉环出家当道士,同时为了补偿被自己夺妻的儿子,他给李瑁另外许配了绝色女子,同时还赐予了金银珠宝作补偿。面对父皇的横刀夺爱,李瑁尽管怀恨在心,也只能选择隐忍,没有表示出任何的不满情绪。
到了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发动叛乱。杨玉环跟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径马嵬驿,士兵哗变,含恨被赐死。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拥护之下,于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开始对安禄山叛军进行了有组织的反击。自马嵬驿兵变之后,唐玄宗准备逃往蜀中避难,而李亨却主动提出留下,组织军队抵抗反军,以期收复国都长安。李隆基最后同意李亨留下收拾烂局,但却并没有表达自己退位,传位于李亨的意思。那李亨又如何敢登基称帝呢,这其中少不了裴冕,杜鸿渐为首的众臣的支持。
寿王李瑁当时被任命传令圣旨,要求众人配合李亨收拾残局,但并没有传达退位之意。但是众臣们如何理解皇帝的旨意,还要看传旨之人。如果李瑁一口咬定唐皇李隆基在马嵬驿留下李亨的目的就是因为自己年迈,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所以传位太子,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之乱。这样群臣就算有异议,也无法千里迢迢找到玄宗求证。而且作为李亨自己,说出这种话是没有用的,只有同样作为皇子且身负传旨之职的李瑁,说出来才更有信服力。此时对于李瑁来说,是最好的复仇的机会,李隆基与李亨同样关系僵硬,李瑁虽然不至于手刃父亲,但是在父皇与兄弟的皇位争夺中,摆父皇一道还是可以的。
李瑁从小就不受父亲李隆基的喜爱,没有什么存在感,后来又是身负夺妻之恨,根本无力抵抗的李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被夺走,从与自己如胶似漆,到与自己越来越遥远。这份仇恨,只能埋藏于心底,如果没有这一机会的话,或许直到死去,这怨恨都不会表露出一丝一毫。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otaizhou.com/post/3977.html发布于 08-07